logoTwo
标准无忧logo
资讯详情

团体标准爆发式增长背后:中国如何破解转化率低、地方弱、专利难三大困局?

来源: 2025-07-07 8

团体标准爆发式增长背后:中国如何破解转化率低、地方弱、专利难三大困局?

自2015年中国深化标准化改革以来,团体标准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在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关键技术领域。在工信部“百项团体标准应用示范项目”的推动下,近五年年均增速超20%,信息技术类占比超35%,展现出与产业发展的紧密协同。

团体标准数量



然而,繁荣背后的深层次瓶颈依然突出。市场转化率不足是首要挑战,团体标准的产业化应用率低于30%,远逊于美国75%的水平,大量标准停留在文本层面。

其次,地方团体能力薄弱问题凸显,市场监管总局明确表示“不鼓励省级以下地方性社会团体制定团体标准”,因为低质量的团体标准普遍缺乏必要的产业号召力与技术专注力。

更关键的是专利融合机制缺失,标准必要专利(SEP)处置规则不完善,导致技术标准与知识产权难以有效协同。

跑道团体标准

2015年“毒跑道”事件正是这一体系断层的典型案例:符合国标GB/T 14833-2011的跑道因未管控挥发性有机物引发安全事故,最终由行业协会紧急制定的团体标准T/310101002-C003-2016填补了技术空白。这凸显了团体标准对国家标准的补充价值,也暴露了现有体系的反应迟滞。


美欧日团体标准的生态构建之道

美国:法规保障与市场自治协同

美国构建了全球最成熟的市场化标准生态,其核心在于法规保障与市场自治的高效协同。《国家技术转移和促进法》(NTTAA)强制要求联邦政府优先采用民间标准制定组织(SDO)的标准,避免资源重复投入。

美国国家标准学会(ANSI)则通过严格的认证体系,对近200家SDO的程序合规性与质量标准进行把关。尤为重要的是学会的利益平衡原则,以IEEE为例,其标准制定要求消费者、政府等公共利益代表在投票中占比超50%,有效防止了技术垄断。

美国团体标准管理

ASTM国际标准组织是市场化运作的典范,覆盖144个技术委员会的扁平化架构配合5年强制修订周期,确保了技术标准的时效性。凭借“敞开大门”政策(免注册费、多语言支持、全球培训),ASTM吸引了全球32,000名专家参与,其标准被80多国直接采用,形成强大的事实国际标准网络。

欧盟:区域协同与强制替代


欧盟则通过独特的区域协同机制赋予团体标准强大生命力。《欧洲标准化新方法》指令将标准与法规深度绑定,CE认证要求产品必须符合EN标准,使团体标准获得了准强制性效力。其“冲突标准自动替代”规则要求成员国在欧洲标准(EN)批准后废止冲突的国家标准,如德国直接将DIN EN作为国家标准执行。

欧盟团体标准制度



同时,依托《维也纳协定》建立的国际标准直采机制,使ISO/IEC标准可通过平行表决快速转化为欧洲标准,大幅提升效率。德国标准化学会(DIN)的运作堪称精细化管理的标杆,36,000名来自工业界、研究机构及消费者的专家参与其中。

其创新推出的DIN SPEC快速通道尤为值得关注,允许在无需全利益方共识的情况下,于数月内发布技术规范,快速抢占市场先机。高达85%的德国国家标准源自国际项目,通过CEN/ISO平台实现了高效的标准输出。


日本:企业联盟主导的产业化路径


日本走出了一条“政府委托+专业团体主导”的特色路径。日本工业标准调查会(JISC)常委托行业协会起草关键标准,如日本汽车制造商联合会(JAMA)主导制定汽车电子标准。

企业联盟模式则是其技术产业化的利器,索尼、飞利浦等组建的HDMI技术联盟通过专利交叉许可构建覆盖全产业链的专利池,加速技术普及。

同时,日本业界普遍采用免责声明制度,如日本空调卫生工学会发布等团体的《免责规程》,清晰界定标准使用责任边界,有效降低法律风险。在此模式下,日本196个民间团体累计制定5,285项标准,其中6C、3C等DVD产业标准联盟曾成功主导全球技术路线。


破解中国团体标准困局的三大路径


综合美欧日经验,中国团体标准的高质量发展需在三大维度实现突破。


制度层面:构建分层授权与转化通道


制度层面应着力构建分层授权与高效转化通道。可探索建立“类ANSI认证”机制,由国家标委会授权第三方对标准组织进行能力评估,破解地方团体资质困局。

标准组织

推行“双编号标准体系”,借鉴美国ANSI/ASTM模式,在团体标准转化为国标时保留原编号以保障知识产权。同时完善标准必要专利池建设,参考HDMI联盟经验,建立透明的专利披露和公平许可机制。


运作层面:强化市场驱动与公益平衡

运作层面的关键在于强化市场驱动与公益平衡。在关键技术标准委员会中强制引入公共利益代表机制(消费者、政府代表占比≥50%),是防止技术垄断的有效手段。


推广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建立类似ASTM的5年强制复审制度,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实现标准的动态维护与更新。

此外,可借鉴蓝牙技术联盟(Bluetooth SIG)的成功经验,发展检测认证、商标许可等增值服务,形成资金良性循环,增强标准组织的自我造血能力。


国际化路径:参与全球治理与技术预研


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前瞻布局至关重要。主动对接IEEE倡导的OpenStand开放标准五大原则,提升标准的国际兼容性与接受度。落实《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对脑机接口、量子信息等未来九大领域开展标准预研,抢占先机。

在区域合作方面,可借鉴欧盟《维也纳协定》经验,于RCEP框架下推动建立标准转化快速通道,促进区域标准互认。


从跟随到引领:中国团体标准的战略转向


国际实践清晰表明,团体标准的竞争力根植于市场驱动机制、利益平衡设计和国际规则对接三位一体的生态系统。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提出“到2025年实现政府颁布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结构更加优化”的目标,标志着中国正从“标准追随者”向“标准引领者”战略转型。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实现这一跨越,需进一步破除体制壁垒,推动政府角色从标准制定者转向框架监管者,充分授权行业协会承担核心运营职能;

激活市场主体活力,建立以企业投入为主、政府补贴为辅的可持续资金机制,确保标准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构建开放生态,如在自贸区试点国际标准组织备案制,吸引外资企业参与团体标准制定,深度对接CPTPP等高规格经贸规则。


标准之争的下半场,赢家终将属于那些将创新基因深植于标准化机制的国家。中国团体标准的升级,本质上是一场创新生态的重构。唯有当市场活力、制度保障与国际视野形成强大合力,中国标准方能在全球产业竞争的浪潮中,真正掌握定义未来的权力。




暂无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