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4 28
2025年7月1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发布国家标准验证点(第二批)名单,35家机构覆盖集成电路、新型显示技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人工智能医疗器械等前沿领域。
本次名单的公布标志着我国标准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距离实现“2025年底建成不少于50个领域类标准验证点”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验证点的领域选择直接呼应《贯彻实施〈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行动计划(2024—2025年)》的部署,在半导体材料、氢能、数据跨境安全等关键技术领域集中攻关,体现了“标准先行”支撑产业升级的战略意图。
第二批验证点的设立紧密围绕两大国家战略主线展开:
集成电路(中国电科五十八所)、工业母机(西安电炉研究所)、宇航电子元器件(中国航天标准化研究所)等验证点,瞄准产业链“卡脖子”环节,通过标准验证推动国产化替代。
以集成电路为例,中国电科五十八所规划3年内开展60项以上标准适应性验证,支撑10余项国际/国家标准制定,覆盖从设计到封测全链条需求。
聚焦能源与工业减排痛点,布局碳捕集利用与封存(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研究院)、低碳水处理技术装备(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绿色低碳纺织品(中纺标)等验证点。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将建立低碳技术实验平台,计划每年推动5项国际标准验证,服务企业超1200家。这一布局与工业和信息化部《绿色低碳标准化工作实施方案》中“加快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的要求形成了政策协同。
第二批验证点中出现多个跨机构联合体模式,打破了单一主体资源局限:
新型显示技术验证点由江西省检验检测认证总院与江西省通讯终端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承担,整合检测资源与产业技术研发能力,首批即启动了华勤、立讯等企业32项指标验证,实现了惊人效率。
光学仪器仪表验证点由西安应用光学研究所与中国兵器工业标准化研究所共建,推动了军用光电子技术向民用转化。
标准化与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创新成为亮点。根据《纲要》行动计划,科技计划项目需设置标准研究任务,推动“项目立项与标准研制同步部署”,要求50%以上科研项目产出标准成果。国家标准验证点正是这一机制的核心载体。
中国电科五十八所就凭借近5年3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的技术积累,主导制定了50余项行业标准,为验证点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验证点成为争夺国际标准话语权的战略支点: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依托其主导的ISO/TC282/SC4工业水回用分委会,推动了中国水处理标准国际化。第二批国家标准验证点中,30%的机构已经实质性参与过国际标准制定。
陕西西勘院主编的《工程测量标准》外文版被列入国家工程标准翻译计划,为中国基建企业提供“技术通行证”,推动从施工承包向“中国标准+中国技术+中国装备”输出模式转型。
这一进程契合发达国家“通过标准制定权实现科技领导权”的标准化战略。验证点通过国际标准验证服务,助力中国企业将技术优势转化为规则优势。
面对验证点建设的历史性机遇,建议行业主体从三方面切入:
中小企业可申请使用验证点开放实验室(如低碳水处理平台),以实测数据支撑企业标准升级。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已开放预约2026年度验证服务资源。
产业链企业可加入验证点技术委员会。如集成电路验证点设立产业链联合工作组,优先吸纳参与企业进入IEC/TC47标准提案小组。
关注验证点培训资源。例如低碳水处理验证点将编撰3套标准化教材,年培训500人次;中纺标计划开展国际标准起草人培训。
第二批国家标准验证点的布局,标志着我国标准化工作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深度转型。这些机构将成为产业技术规则创新的策源地、科技成果转化的加速器、国际标准竞争的前沿哨所。
随着验证点网络的完善,“中国标准”的全球影响力将迎来质变——正如陕西西勘院在翻译《工程测量标准》时坚持的原则:既符合国际惯例,又保留中国技术特征。这或许正是中国标准化崛起的最佳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