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07-02 52
近日,上海市质量工作领导小组正式印发《2025 年上海市标准化工作要点》,文件紧密围绕“服务国家战略、支撑高质量发展、完善超大城市治理、深化改革创新” 四大方向,系统部署了17项重点任务,展现出上海在标准化领域的雄心与担当。
但这份文件的意义远不止于上海一地,也为我们观察全国标准化工作在2025年的发展走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纵观近期各地政策,一个清晰的共识已然形成:
标准化工作正步入系统性深化的“深水区”,其发力点聚焦在制度优化、产业驱动与国际突破三大关键维度。
过去,地方标准数量膨胀、内容交叉甚至重复,不仅稀释了标准的权威性,更让企业和执行部门无所适从,徒增合规成本。
改革的方向非常明确:推动标准供给从“行政主导、数量扩张”向“需求牵引、质量优先、市场适配”的根本性转变。
上海在这方面积极探索,建立了地方标准引用监督的“三个责任”机制,涵盖实施应用责任、引用责任以及监督责任,以此强化全流程的闭环管理。
这种创新举措为企业和相关从业者提供了更为清晰、严谨的标准化操作指引,确保地方标准在实际应用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与此同时,江西作为全国13个试点省之一,采取了 “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严格限定地方标准制定范围,聚焦于“地方自然条件、风俗习惯”等特定领域,并明确要求压减存量标准不少于40%,严控标准增量。
这一力度空前的改革措施,优化了地方标准体系,使标准更加精准地服务于地方特色需求,大幅降低了企业因标准混乱产生的隐性成本。
面对人工智能、元宇宙等快速迭代的新技术领域,广东的探索则更具前瞻性——试点推出有效期不超过3年的“地方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这种弹性机制,有效弥合了传统标准漫长制定周期与产业技术飞速发展之间的鸿沟,为新业态提供了及时且适度的规范引导,避免企业陷入“无标可依”或“标准滞后”的两难境地。
三地模式虽异,但都共同指向提升标准供给效能与适配性,使标准真正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杠杆。
标准化工作与科技、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成为关键趋势,标准化工作早已超越单纯的技术支撑角色,正跃升为塑造产业竞争规则的关键力量。
上海积极布局前沿技术领域,筹建人工智能领域国际性专业标准组织,推动金融科技、绿色航运等现代服务业关键标准的研制,同时也不忘对宠物经济、智慧物流等新业态标准的同步规划。这种全方位、多层次的标准布局,不仅有助于上海在新兴产业领域抢占发展先机,提升城市产业竞争力,也为全国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
从国家层面来看,“国家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设定了明确的2025年目标,即在量子信息、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形成完整的标准框架,确保科技项目产出标准比率不低于60%。
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关于印发《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要求2025年科技项目产出标准比率不低于60%
这一目标的设定,凸显了标准化工作在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升级过程中的核心引领作用,促使科研成果更快、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我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在驱动传统产业转型上,标准同样是关键“抓手”。江西的“1269”工程瞄准12条制造业重点链(如电子信息、新能源),核心逻辑是以标准体系为“骨架”,牵引全链条数字化转型。
陕西的“标准稳链”工程则更突出“链主”作用——由光伏、氢能等产业的龙头企业主导制定产业链标准指南,并配套立项核查和指标实验验证。
龙头企业正通过主导标准,固化自身技术路线,重塑产业链治理权。对配套企业而言,紧盯“链主”的标准动向,已是生存发展的必修课。
中国正努力实现从 “跟随融入” 到 “主动塑造” 的转变,以提升中国标准在国际舞台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粤港澳大湾区的“湾区标准”计划目标明确:到2025年发布实施一批高质量“湾区标准”,新制定国际标准200项以上,主导制定国家标准1500项以上。
其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粤港澳三地高效协同机制,实现“一个标准、同一品质、湾区通行”,这实质上是在区域层面率先消除技术性贸易壁垒,构建统一大市场的重要支点。
上海则瞄准了工程建设领域的国际化,专项推动相关标准“走出去”。完成《城市地下空间利用基本术语标准》等外文版标准编制,并积极参与如ISO 20812(建筑绝热材料)等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
同时,重点开拓东南亚市场,与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建立政府间标准沟通对接机制,这些举措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工程建设企业出海,铺设了关键的标准化桥梁。
江西则另辟蹊径,充分发挥其中医药特色资源优势,主导推动《中医药 — 栀子》等国际标准的研制。这是利用独特资源禀赋切入国际标准体系、提升中国标准全球影响力的巧妙策略。
从国家整体目标看,2025年参与制定国际标准300项以上,重点领域国际标准转化率超过90%,这标志着中国实质性参与全球标准化治理的能力将跃上新台阶,为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提供坚实的标准后盾。
对于行业从业者而言,在标准化加速重构的当下,必须将标准化战略置于企业发展的核心位置。
一方面,要敏锐捕捉本地政策窗口(如江西的大规模标准压减带来的合规调整期),及时优化内部标准体系;
另一方面,更要具备全球视野,积极参与国际、区域规则的构建(如拥抱“湾区标准”、关注东南亚市场标准输出),将“规则制定能力”深度内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未来的产业竞争,很大程度上将是标准话语权的竞争。2025年,正是谋篇布局、抢占先机的关键之年。